文章 “净书小僧的乐谱闲谈”

这篇文章在日本Finale用户俱乐部的会报(第3期~)上连载。为了刊登在本网站,内容和表述进行了一部分修改。

由于是1994年2月写的,所以也有和现状不符的地方,请见谅。

1. 乐谱与印章-1

在日本的乐谱出版中,以往的乐谱净书(手工制作乐谱底稿)是将所有的音乐符号雕刻在“黄杨木”上制成印章,再用手工一个个盖印上去的。

这种“黄杨木”在日常生活中,被用于制作私人印章、梳子、将棋棋子等。它是一种非常坚硬、木纹细密的木材,雕刻它需要相当熟练的技术。以前理科教科书里,有一些分不清是绘画还是照片的精密图版,它们和乐谱印章采用的是同样的技术,被称为木工木版。

实际上,日本的乐谱和印章有着意想不到的深厚关系。据说,在明治年间,试图将西洋音乐引入日本学校教育的福泽谕吉,想要制作像西方那样的乐谱,最初委托制作乐谱的对象就是印章店。因此,据说现在活跃的乐谱净书师的祖先中,也有人是印章匠。

还有一种说法是,在用印章制作乐谱之前,是将乐谱的整个页面雕刻在木版上的。据说由于这种方法一旦刻错修改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渐渐地被简化,最后演变成了用印章一个个地盖印音符符号的方法。

将乐谱整个页面雕刻在木版上的方法,据说是从德国等地学习金属雕刻乐谱制作方法后归国的人们传授开来的。

2. 西洋的乐谱雕版

在德国等地,乐谱一直是通过金属雕刻来制作的。直到几年前,乐谱仍然是用金属雕刻制作的,但现在和日本一样,电脑化也在不断发展。

通过金属雕刻制作乐谱被称为音乐雕版(Music Engraving),从事雕版工作的工匠被称为 Engraver。说起来,也有一款名为“Engraver”的电脑乐谱软件呢。

在音乐雕版中,工匠们会用工具直接在金属板上雕刻乐谱。五线谱和连音线等是用类似雕刻刀的工具一根一根地刻出来的,而高音谱号和音符等音乐符号则是用类似冲头的东西,一个一个地敲打进去。由于是金属,即使刻错了也可以从背面敲出来重新雕刻。尽管如此,这仍然是一项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经验的工作。

那么,写到这里,您是否会产生一个疑问呢?

没错,音乐雕版和所谓的版画是相同的制作方法,所以雕刻的图案必须是反向的。所有的音乐符号都是反向的,速度术语等文字也是反向的,而且音乐本身是从右向左流动的。我第一次看到雕版乐谱的印版时,感觉就像看到了异次元的东西,看得我眼花缭乱。

3. 五线的秘密-1

您认为在乐谱净书中,五线谱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

虽然都叫五线谱,但钢琴谱、总谱、分谱、六线谱(TAB谱)以及页面布局都因乐谱而异,所以不可能使用市售的五线谱纸。因此,乐谱净书师的工作从根据需求绘制五线谱开始。

用于绘制五线谱的是一种名为“乌鸦嘴笔(カラス口)”的制图笔。因为笔尖像乌鸦的嘴巴一样分成两瓣,所以被称为乌鸦嘴笔,它有德国式和英国式两种。虽然说是笔,但使用它需要非常熟练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熟练的人使用它可以画出非常锐利清晰的线条。其质量不亚于高分辨率打印机或图像排版机。漫画家和插画家也会使用乌鸦嘴笔。

五线谱是用这种“乌鸦嘴笔”一根一根地画出来的,但笔尖磨损得很快,并不是说能画出无数张五线谱纸。笔尖磨损后,需要用油石蘸机油研磨,磨损后再研磨,如此反复。据说像总谱那样有大约30条五线谱的乐谱,画两页的五线谱笔尖就会磨损。

此外,要使五线谱的间隔均匀也是一项非常困难的技术。要使五线谱的左右两端完全对齐也很不容易。虽然制成乐谱后不太容易看出来,但如果仔细观察市售的五线谱纸,偶尔会发现左右不对齐的五线谱,或者间隔不均匀的五线谱。一位净书师曾说过:“只有五线谱的东西是最难的。”

趁此机会,您不妨仔细观察一下手边现有的市售五线谱纸吧。

4. 五线的秘密-2

~关于五线与五线之间的间隔~

前面写到,在乐谱净书中,五线谱是用“乌鸦嘴笔”一根一根地画出来的。熟练掌握“乌鸦嘴笔”的使用方法可以画出漂亮的线条,但这对于乐谱的五线谱来说,还有一件更棘手的事情。

那就是五线与五线之间的间隔。乍一看,人们往往认为五线与五线之间的间隔都是均匀的,但事实并非如此。五线与五线的间隔是否均匀取决于音符从五线谱向上或向下延伸的程度、是否有连线、力度记号和速度术语的标记方式等因素。此外,即使所有音符都顺利地容纳在五线谱内,从整页来看,五线与五线的间隔有时也会显得不均匀。

因此,乐谱净书师的工作不是从画五线谱开始,准确地说,是从确定画五线谱的位置开始的。

他们面对着一张什么都没有写的白纸,想象着即将绘制的乐谱的样子,准确而细致地设想和计算出哪些音符会延伸到五线谱外多远,连线、力度记号等会出现在哪里,如何标记,然后决定五线与五线的间隔。

对于我来说,光是想象一下这些工作就已经头晕目眩了,而实际上,这种五线谱的布局是最需要经验、直觉和时间的。据说要熟练掌握这项工作,需要大约10年的修行。

那么,这一次也请您拿出身边现有的乐谱仔细观察一下。即使是看起来密密麻麻的乐谱,其五线谱的布局也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和时间。

5. 乐谱与印章-2

~关于不同毫米数印章的尺寸差异~

在第一话“乐谱与印章”中,我写到传统的日本乐谱净书是将所有的音乐符号雕刻在“黄杨木”上制成的印章来印制的。

那么,要完成一份完整的乐谱,究竟需要多少个(多少种)音乐符号印章呢?

作为参考,电脑等使用的音乐符号字体(Finale用的Petrucci、Adobe公司的Sonata等比较有名)中收录了大约180个音乐符号。那么,是不是只要有大约180个印章就能成为乐谱净书师了呢?

仅有这些还不够。实际上,乐谱五线谱的宽度(第一线到第五线之间的距离)并非总是相同的。总谱使用较窄的五线谱,而儿童乐谱则使用较宽的五线谱。在乐谱出版行业中,五线谱的宽度用毫米数表示。一般来说,常用的五线谱宽度有6毫米、7毫米、8毫米、10毫米、12毫米、18毫米等。当然,也有30毫米的粗五线谱和6.5毫米等带小数的五线谱,但即使把这些算作例外,也大致需要6种宽度,所以用刚才的大约180个乘以6种,就得到了大约1080个。这已经很惊人了,但还不够。用于速度术语的西文字符使用活字,而每种五线谱宽度都需要不同尺寸的活字。此外,钢琴谱表括号等也是印章,而且日本还有平假名和片假名的歌词。如果这些也需要每种五线谱宽度都有不同尺寸的印章,那就数不清了。当然,实际上很多人使用改造过的日文打字机来打印歌词和和弦名称,所以印章的数量不会达到天文数字。

尽管如此,大约1000个印章……如果现在在印章店用“黄杨木”雕刻这么多印章,究竟要花多少钱呢?另外,虽然这种想象对净书师来说有些失礼,但如果发生大地震,净书师会不会被印章淹没呢?

6. 连线的秘密

~那份厚度和云形曲线板~

我想很多人在看乐谱的时候,无论是日本乐谱还是海外乐谱,都会注意到连线和延音线中间部分略微隆起。

那种隆起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呢?

之前在“五线的秘密”中,我写到五线谱是一根一根用名为“乌鸦嘴笔”的笔画出来的。连线和延音线也是用“乌鸦嘴笔”画出来的。连线和延音线是使用云形曲线板绘制的,但乐谱中的连线有左右对称的,也有左右不对称的,如果是较长的连线或延音线,中间部分会稍微平缓一些,所以用市售的云形曲线板是无法绘制的。因此,乐谱净书师会用旋床等工具对市售的尺子或塑料板进行切削,自制最适合绘制连线和延音线的云形曲线板。他们会使用几十种不同的云形曲线板。

但是,由于乐谱的音乐内容不同,连线和延音线的长度和形状没有两个是完全相同的。因此,净书师会按照连线或延音线的起始部分、结束部分、然后是中间部分的顺序进行绘制,为了使连接处不明显,会在中间部分描上两三次,使其隆起。这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偶尔也会有连接处明显的连线或延音线。说实话,净书师的水平也有高低之分,即使是水平高的净书师,在被出版社催稿的情况下,有时也会难免变得粗糙一些。

那么,让我们拿出附近的乐谱仔细观察一下吧。您会发现,一直以为很平滑的连线有时也会有连接处。如果完全找不到连接处,那么这本乐谱一定是出自名家之手的作品,请好好珍藏吧。

7. 翻谱的秘密

~可以翻页的乐谱、无法演奏的乐谱~

事不宜迟,请您拿出身边任何一本乐谱来看看。钢琴谱也好,分谱也好,什么都可以。然后,假设您要演奏这首曲子,您能在演奏的同时翻谱吗?

如果是钢琴谱,正式演出时可以找人帮忙翻谱,如果是合唱谱,可以边唱边翻。另外,即使是管弦乐队的分谱,像小提琴等有谱台的声部,也可以由其中一位演奏者来翻谱。

但是,乐谱原本就应该是能够顺利翻页的。虽说是钢琴谱,但练习的时候也不能一直找人翻谱,合唱或小提琴等声部,如果在乐句的中间由台上的人来翻谱,多少会有些煞风景。更何况,管乐器等如果不能翻谱,就无法演奏。

在过去,几乎所有的乐谱都会考虑到翻谱的问题。这项工作实际上需要非常丰富的经验和时间。乐谱净书师或编辑首先要通览整首乐曲,找出休止的地方、连休符的地方。对于钢琴谱,要找出左右手其中一只手休息的地方。然后,将翻页的位置,也就是右页的最下方安排在这个位置。但是,仅仅考虑到可以翻页的地方是不够的。还要考虑每页小节的数量密度和五线谱的行数,以达到平衡。这项工作真的需要经验和时间,所以很遗憾的是,最近日本出版的乐谱中,考虑到翻谱问题的乐谱越来越少了。

这与复印机的普及有很大关系。在没有复印机的时代,出版是唯一一种最便宜、可以大量印刷的方式。因此,如果是无法翻页的乐谱,除非自己手抄,否则无法演奏。然而,在现代社会,到处都有复印机,而且可以廉价使用。即使是无法翻页的乐谱,也可以复印后重新装订,这样就可以演奏了。

那么,您是否会产生一个疑问呢?没错,出版社为了保护著作权,提出了“禁止复印”(NO COPY)的口号。但是,出版了无法翻页就无法演奏的乐谱,却又不让人复印,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当然,这也不能完全责怪出版社。我前面写过,考虑到翻谱问题是需要经验和时间的。也就是说,对出版社来说是需要花钱的。然而,出版社即使想花钱,也不会把钱花在卖不出去的东西上。原因还是在于复印机。乐谱被大量复印,而且这种现象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从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最近的乐谱价格昂贵,无法购买足够人数的合唱谱,管乐团等的乐谱也往往是从其他学校或乐团借来复印的。

出版社和消费者之间的观点分歧,这样下去真的好吗?如果不采取措施,双方都会持续蒙受损失,不是吗?

这个故事,难道不也适用于软件的非法复制吗?

8. 油墨的秘密

~关于印章、连线和五线谱的油墨~

我已经多次写到,传统的日本乐谱净书是由印章和乌鸦嘴笔制作而成的。这次我想谈谈这些工具所使用的油墨。

乌鸦嘴笔使用的是文具店也有售的制图用墨水。印章则因净书师而异,他们会花时间仔细研磨印刷用的油墨,然后用滚筒将其铺开使用。虽说是印章,但像Shachihata(旗牌)的印台那种是不行的。那样印出来的边缘会模糊,而且容易出现晕染。因此,使用的是油性制图墨水和油性印刷油墨。

值得注意的是,它们是油性的。由于是油性的,所以边缘会非常锐利清晰,但缺点是干燥需要时间。

画好五线谱要等它干透,盖上音符要等它干透,画好符尾要等它干透……如此反复。即使觉得浪费时间,也不能在未干透的墨迹上放置尺子等物品,这当然是禁忌。为了缩短时间,有些人会一手拿着吹风机,一边吹干一边工作。还有些人会在尺子上动脑筋,除了倒角之外,还会在尺子的两端加上木块,像穿木屐一样使用。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在所有工序都完成后。必须用橡皮擦掉之前用铅笔做的标记(“アタリ”)。要使用橡皮擦,就必须等墨迹完全干燥。据说,越快干的墨水,其边缘的锐利度就越差,而干燥时间越长的墨水,其边缘就越锐利、越清晰。对于完全干燥需要最长时间的墨水,据说要把完成的乐谱放进干燥机里烘干整整一天。

如此费时费力地进行乐谱净书。毫无疑问,这样完成的乐谱在背后支撑着日本的音乐界。唉,只有我一个人会涌起复杂的情绪吗……

9. 乐谱与印章-3

~树脂版印章的登场与韩国净书进军世界~

音乐符号的印章一直以来都是通过雕刻“黄杨木”来制作的。一位名叫古川的木工木版技术工匠名人,为乐谱净书师雕刻了几乎所有的印章。据说这位古川先生也在十几年前去世了。因此,现在的净书师如果要制作新的印章,似乎都是自己雕刻。我实际上也走访了神田一带的几家印章店,但没有一家店的人雕刻过音乐符号。他们说:“虽然不是不能雕刻,但和雕刻人名不一样,不能保证能雕刻出符合要求的印章。”

在这种情况下,树脂版印章应运而生。

树脂版印章只要有母版,就可以制作出任意数量相同的印章。虽然使用油性油墨会加速磨损,但只要有母版就没问题。

树脂版印章简直是如虎添翼,但却引发了意想不到的事态。那就是邻国韩国也开始进行乐谱净书了。据说最初是在日本学习过的韩国人回国后,开始用树脂版印章进行净书。这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情了,日本的净书师陷入了巨大的危机。毕竟物价不同,韩国产的乐谱价格低廉。日本的一些大型音乐出版社不再依赖日本的净书师,而是不断地把工作交给韩国。“物美价廉”的话,谁也无话可说。便宜确实是便宜,但质量好不好不是我个人能决定的。我只是想说,一直默默支撑着日本音乐界的乐谱净书师,就这样轻易地陷入了困境。

韩国产的乐谱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传。由于音乐符号等的设计略有特点,所以懂行的人一眼就能认出来。即使是英国和德国出版社的乐谱,有时也能看到韩国产的乐谱。不过,最近韩国的净书工作也逐渐以电脑为主流了。

10. 国产与韩国产

~日本净书师在海外的活跃~

上一节我写到韩国产的乐谱进军世界各地,但大家是否知道,其实在更早之前,日本产的乐谱也已经进军海外了呢?

这里所说的海外主要是指美国。近年来,由于日元升值的影响,日本净书师承接美国的工作几乎已经没有了,但日本的乐谱不仅仅是因为价格便宜,还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

美国与欧洲和日本不同,似乎几乎没有进行过称得上乐谱净书的工作。毕竟国土辽阔,市面上的乐谱也多为邮购,也就是说,顾客在店里比较不同出版社乐谱质量的机会很少。因此,美国产的净书没有发展起来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在市售乐谱之外,情况就有所不同了。音乐大学等教育机构出版的音乐文献、音乐学术书籍等,各个大学都为了面子而力求制作出“好东西”。于是,日本的净书师就成了首选,据说即使价格很高,委托也络绎不绝。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净书师,他做了很多美国的工作,他家书房里一整面墙的书架上摆满了美国的音乐学术书籍,据说全部都是他的作品。而且,据说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虽然很少见,但即使是在看美国出版的普通乐谱时,也偶尔会明显地遇到日本的净书。这又会让人感到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

据说Finale的创始人Coda公司原本也是一家出版社,不知道他们是否了解这些情况呢……

11. 音符间距的秘密

~比均等更均等的乐谱~

您认为美丽的乐谱的条件究竟是什么呢?音乐符号的逐个设计、其边缘的锐利度和流畅度、电脑打印机的分辨率等等,可以想到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点可以说是“易读性”。

而决定“易读性”的最大要素,对于乐谱净书师来说很麻烦,对于电脑来说也很麻烦,那就是音符间距(spacing,即根据音符时值确定的间距比例)。

一般来说,人们往往会简单地看待乐谱的音符间距。很多人误以为四分音符一半的间距是八分音符,八分音符一半的间距是十六分音符,也就是均等倍数关系。实际上,也有很多软件是这样编程的。

然而,在真正的乐谱净书中,八分音符的间距会比四分音符的一半稍宽,十六分音符的间距会比八分音符的一半稍宽。也就是说,音符时值越小,其间距比例就越大。奇怪的是,这样排列的音符在人眼中看起来却很自然。

也就是说,乐谱可以说是一种利用人类视觉错觉制作出来的“障眼法”。它并不是精确地均等,而是被制作成看起来均等的样子。换句话说,就是“比均等更均等”。用电脑重现这一点非常困难。在Finale中,虽然可以为每种音符时值设置比例,但这还远远不够。因为音符本身的设计就存在矛盾。例如,八分音符如果符干朝上且带有符尾,就会占用一定的宽度,但如果是同样的八分音符,即使符干朝下且带有符尾,也不会占用宽度。仅仅一个八分音符尚且如此。因此,音乐上简单的东西,在乐谱制作上绝不简单。

乐谱净书师的工作就是不让人感觉到这些矛盾和困难,让乐谱看起来仿佛自然而然、轻而易举。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越是优秀的净书师,越能将乐谱做得看起来简单,以至于看乐谱的人会误以为乐谱制作真的很简单,从而忘记了乐谱制作的艰辛。但是,这对于净书师来说,或许是一种荣誉。

一位净书师说过:“好的乐谱是让人甚至忘记其存在的乐谱。” 我对这位净书师由衷地敬佩。

12. 连音符符杠倾斜的秘密

~连音符符杠的倾斜方法,符干的长度也有规则和历史~

继音符间距之后,“美丽乐谱”的条件是连音符符杠(Beaming)的倾斜度和符干的长度。

连音符符杠的倾斜度也容易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人们常简单地说,它是根据音符的走向来决定的。但是,在使用Finale制作乐谱时,你是否曾觉得“有些不自然”或者疑惑“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

事实上,连音符符杠的倾斜方法也是有规则的。仔细观察的话,会发现不同国家、不同时代、不同净书师的流派之间会略有不同,但从宏观上看,其核心思想是共通的。

例如,在单声部的情况下,符干和连音符符杠绝不会偏离五线谱的第三线。另外,在单声部的情况下,32分音符和64分音符的连音符符杠绝不会延伸到加线方向的五线谱之外。此外,当连音符符杠倾斜时,倾斜的结果绝不会导致符干的长度不足一个八度。等等,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在此详尽描述,如果有机会,我想附上大量的谱例来详细说明。

那么,关于连音符符杠的倾斜方法和符干的长度,和音符间距一样,由于净书师的工作做得非常自然,所以几乎不会被特别注意到。正因如此,我至今还没有见过能够准确实现这些规则的软件。然而,有些人却完全相信电脑,甚至说“电脑的判断是正确的”。我认为这是非常可悲的。目前,电脑仍然是为人所用的工具,或许将来有一天人类会被电脑所用,但现在还不是那个时代。

各位,让我们正确地理解电脑吧。

13. 日本的乐谱软件

~两大印刷公司的系统~

用电脑制作乐谱被认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由于音乐元素和图形元素的叠加,编程变得非常困难。此外,乐谱的记谱法也充满了例外,因此操作也变得复杂起来。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如此困难,乐谱软件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长久以来的课题,这也是事实。

目前,代表性的乐谱软件在Macintosh上是“Finale”,在IBM上是“Score”。这两者都是堪称电脑文化产物的美国产品。

那么,日本有没有可以与这些软件相媲美的乐谱软件呢?

在日本,乐谱软件的开发也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从1980年代开始,大日本印刷和凸版印刷这两大印刷公司就致力于开发。大日本印刷在开发途中不得不中止,而凸版印刷则完成了开发并进行了销售(Toppan New Scan-Note System)。但是,由于是为专业用途开发的,功能强大,但价格也非常昂贵。基本软件的价格为300万日元,如果加上可选功能,则超过500万日元(遗憾的是,该软件的开发和销售已于1999年底停止)。请记住,日本也有开发这种技术的实力。

至于为什么价格会如此昂贵,是因为明确地说,只有出版社级别的人(专业人士)才需要如此高功能的乐谱软件。在日本,从事这类工作的地方只有几十家。即使所有地方都引进,如果要收回开发成本,每套软件的价格也会变得非常高昂。

需求量少的问题也同样存在于“Finale”和“Score”中。虽然它们作为市售乐谱软件非常优秀且知名,但从整个软件行业来看,它们的市场份额非常小。这可能是因为需要用电脑制作乐谱的人,在音乐相关人士中只占很小一部分。照这样下去,“Finale”和“Score”之后出现优秀乐谱软件的可能性恐怕非常低。

14. 关于电脑净书

~从专业人士角度看电脑净书~

近年来,用电脑进行乐谱净书已经相当普及。姑且不论好坏,这应该也是时代潮流。然而,与电脑净书的普及速度相比,乐谱软件的进步却非常缓慢,这也是事实。老实说,目前的乐谱软件还远远无法与优秀的乐谱净书师的作品相提并论。即使不是复杂的现代乐曲,对于复杂的乐谱,仍然不得不依赖乐谱净书师。而这些乐谱净书师,年轻的也已经40多岁了,大部分都是50多岁,可以说几乎没有后继者。如果就这样再过10年、20年,会变成什么样子呢?然而,招募后继者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现在乐谱净书师的工作正在被电脑抢走。被抢走的大部分工作都是电脑也能勉强应付的、相对中庸的乐谱。然而,这部分工作在数量上却是最多的。最赚钱的部分被电脑夺走了,而电脑无法处理的工作却又理所当然地依赖净书师。只有我感到这种矛盾吗?

为了解决这种矛盾,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否定电脑净书本身,要么让电脑净书取得更大的进步。无论选择哪条路,如果不尽快做出选择,将来可能会出现无法净书的乐谱。如果真的到了那个时候,谁会最后悔呢?

极端地说,即使乐谱净书本身消失了,音乐本身也不会消失,人类也不会灭亡。但毫无疑问,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将会缺失。虽然只是音乐文化的一小部分,但乐谱净书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已经构筑了乐谱这种“实用之美”。

在追求电脑化、合理化的时候,有些东西是可以无奈舍弃的,有些东西是绝对不能忘记的。现在,我们正在试图舍弃哪一类东西呢?

1994年2月15日 (1997年6月18日修订,2000年3月5日修订)